生产要素的嬗变是人类文明升华的重要引擎。18世纪的蒸汽机将热能转化为了机械动能,20世纪的电力网络点亮了工业社会的星空,而21世纪的数据洪流正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塑生产关系的底层逻辑。数据已超越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成为重构全球经济格局、社会治理模式乃至人类认知边界的核心变量。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实现“数据要素化”战略,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具有市场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数据要素,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管理理论面临根本性挑战。当前,数据的流动已极大地突破了物理边界,用户的无意识在线浏览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参与价值创造的“数字劳动”,算法开始在诸多场景下替代人类进行生产决策。面对这些鲜活的社会现象,我们亟须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产权理论、生产力构成等基础命题。本书将数据定义为“可计算的记录”,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野下,揭示数据要素管理的本质属性、内在机理及其对生产力变革的深远影响。为此,本书构建了“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的三层论证体系。
本书的基础理论部分聚焦于数据要素的基本属性、本质特征及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从数据的“记录”与“可计算性”双重属性出发,结合数字劳动、受众商品、产消一体化等学说,对价值规律在数字时代的作用展开了阐释。进而,本书从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劳动者、作为新型生产资料的数据要素和数据要素对劳动对象的拓展三方面,实现了数据要素与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本书沿着“数据要素理论属性揭示—数字劳动本质特征关联—新质生产力三要素解析”的逻辑主线,初步完成了数据要素管理理论闭环的建构。
基本原理部分旨在揭示数据要素管理的内在结构。首先,本书分别从数据的“记录”和“可计算性”两个属性入手,对数据要素管理的层级结构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深入阐释了数字劳动的形成机理,总结了受众数字劳动、产消一体化数字劳动、平台型数字劳动和专业化数字劳动四种数字劳动形式,提出了数据要素的分层管理框架。对数据要素进行价值评估是数据要素管理的题中之义。本书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要素价值的形成路径进行了刻画,并在对数据要素成本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数据要素的定价方法。同时,着眼于从权属界定到价值评估的全链条方法论,本书提出数据要素价格指数体系的编制模型,为解决数据交易定价难题提供了参考方案。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面向火热的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市场,助力数据基础制度的构建。为此,在完成基础理论建构和基本原理解析的基础上,本书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尝试将鲜活的社会场景引入数据要素管理的范畴之中。本书在典型案例部分设计了四个案例,覆盖了可信数据空间、数字化转型、数字劳动形态和数据要素价格指数编制等典型场景。这种安排的一个基本动机,是通过“理论嵌入案例、案例反哺理论”的叙事逻辑,实现数据要素管理的理论要素与实践智慧相互印证。
数据要素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交叉的学科领域,其理论体系仍在快速演进,实践场景更是呈现高度的动态复杂性。限于眼界和功底,笔者的研究或许仍存在视野局限与认知盲区。为此,笔者怀着最谦卑的心态,诚挚地期盼来自数据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业者与政策设计者提出批判性意见。笔者相信,这些思想碰撞迸发的火花,将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管理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进程,最终助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的构建和数字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