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沉思录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194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9-28 04:10:04
  • 发布日期:2025-09-29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李霖灿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写给大众的美学启蒙书,以清新质朴的笔触、生动的故事见闻、专业的学术功底,拉近普通读者与静态、遥远、陌生的艺术作品的距离。本书选取了古画、书法、陶瓷、石头、线条、墨韵等22个有趣主题,涉及作品门类、技法表现、人物、意境等多个欣赏维度,串联起300多件珍贵文物,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以及如何体会与欣赏这些美感。在作者看来,人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画,皆可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感受。通过欣赏艺术,可以看见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根源,亦可以领悟人生,发现平凡日子中的无限乐趣。


作者简介

李霖灿,著名美术史学者。1912年生于河南辉县,1941年进入国立中央博物院,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同时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二十余年,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

编辑推荐

1、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学者李霖灿写给大众的中国艺术启蒙书。作者在台北“故宫”工作40多年,终身研究中国艺术,对艺术与人生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

2、当下,我们被焦虑和疲惫淹没,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本书带你从古人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达到从容自在的人生境界,抚平你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3、收录300+件珍贵藏品,足不出户就能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之精粹。

4、轻松、好读!文笔清新质朴,完美融合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之道,读来如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零基础也能读懂艺术作品的幽微之处。

5、全新设计典藏本。封面素朴雅致,异形腰封暗藏玄机,裸脊锁线装帧,可180度平摊阅读,无死角欣赏艺术珍品。


下载地址

序言

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欣赏无所不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固然可以欣赏,“群星在天空闪亮,百花在地上开放”亦同样地美不胜收,推而至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亦复令人欣赏无限。

只是现时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显然有重“科技”轻“人文”的偏颇,于是许多有心人士戚然忧之,相率提出“注重生活品质”一类的口号,用意可云良苦。但是我试为进一解,若生活品质的意义和层次都没有个标准,那又将何去何从?看来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不就此而别图,未必就能愈沉起疴、探骊得珠!因为若不知道偏颇的由来和标准,如何能得平衡?

譬如说大科学家牛顿就有两方面的“平衡”,他为大猫开大洞,小猫开小洞,这可算是科学家的精确,但他自述其生平成就曰:“我不过是在智慧之海边偶然捡到几枚小小贝壳而已。”不但谦德可风,而且极有大文学家的艺术风范。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平衡而又完整的人,人品欣赏的水平在此,历史社会文化的欣赏水平亦在于此。

两年前的一天,我在绿雪斋中把这项浅见向李贤文兄陈述,他很有同感,于是就问我能不能为雄狮美术写一点艺术欣赏的文章,他愿意提供“图文并茂”的最高服务,而且信手就拈出一个“从艺术看人生”的专栏名称。恰值那时我每周六到台大授中国美术史的课,有许多新意见被激发出来,就答应他试试看。却没有想到一经开始便滔滔不绝,一月一篇,竟也写成了现在二十多篇的系列。为了要出一本专书,遂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希望能对当今文化偏颇的纠正稍尽一点绵薄之力。

从上面的缘起中知道本书之成和台大的美术史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笑对朱介凡兄说,这里面有我中国美术史的全部影子,而今而后,不得复以中国美术史来相督促了——因为我在上课时,曾提出过两句口号:度几个快乐周末,送一副美丽眼镜。这眼镜就是“欣赏”的眼睛,不但欣赏中国艺术,也欣赏中国文化历史,而归根到底,切问而近思,在于人生!所以现在顺理成章地以“艺术欣赏与人生”为名。

这一系列文章的展开程序,历历如绘。

第一讲是说“忙与闲”,忙是欣赏的大敌,一个人若拥有天下忙得不可开交,那还谈什么欣赏和快乐?所以破除这项困惑,列为开宗明义第一。

接着是论中国文物上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感。证明这项美德,我国文化中由来体认已深,并不是什么舶来之品,用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

苏东坡文笔盖世,由假出真,对艺术及人生哲理多所启发,列为第三。

然后是骏马的美感,讨论一个美学上的问题,破除形似主义的浅陋,这是中西艺术的最高准则,不过我国历史更长、渊源更深而已。

第五讲则是论顾恺之的人生艺术和中国画上的传模移写,希望晋代大艺术家的生活轨范对一千六百年后的我们有点会心的启发。

第六讲论中西艺术思想之异同,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同”和“因时因地而制宜”的“小异”,由此进而衍化出艺术上的五彩缤纷。

《诗情·画意·哲思》是为文学院的朋友而作,中国文人画之极诣亦最美丽之理想人生也,列为全系列之第七。

第八讲则是为历史系的朋友而作,要以艺术品来立体地考证史实,有不少新资料可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和错误。

花鸟画列为第九讲,由花鸟画的启发而论人生的哲学境界。

墨竹画列为第十讲,由墨竹画而论人生的雅俗意境之不同。

第十一讲论中国的书法,中国独有之艺术也,充满了象征及哲学意味,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平添不少体认与鼓舞!

第十二讲论中国哲学及画学上的一项主要观念,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绘画在此等处念念不忘。以此观念来观察现存的我国艺术品,有令人豁然开朗、面目一新的抉发。

第十三讲《西风里的话》是论欣赏的层次,不论山川、画图、人生,都可如此体认。这是在多伦多时与长子李在其讨论之笔记,因和本系列联系密切,特将他的这段笔记亦阑入本书之中,亦是一项谈助也。

第十四讲是论我国之山水画,着重在其独特之造诣及人类对山川之真情感的流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中国文化深论及此。

第十五讲是以林木之美为例说明欣赏之层次,人间最常见的体会对象也。

同样的手法,第十六讲是欣赏石头之美。以木和石为例,其目的是在举一反三,人间万事万物,都可以一例而珍赏过去。

第十七讲是论陶瓷。我国是陶瓷母邦,有不少珍品可供欣赏,亦有不少故事予人以无限启发,黄粱一梦就是在瓷枕之上所做的人生大梦也。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第十八讲就论墨色,第十九讲论线条,皆对人生意境有多层次之启示。

第二十讲则是论所谓的道释画,最难得的是要从平凡的媒介中表达出超凡之神肖真情,欣赏者由此着眼,创造者由此致意,艺术之极诣也。

第二十一讲是论生死,以我国滇西纳西族之象形文字经典中的故事,解说他们对于生死大问题的智慧答案,这是继宗教的崇高情操之后应有的文章之义。

最后一讲是完结篇,说明了人间万事万物,不论其为鸟兽虫鱼,也不论其为林木花草 …… 都可以用慧眼来“欣赏”。而且一加欣赏,都能化腐臭为神奇,点黑铁成黄金。程明道先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哲意歌咏,在这里正好移来作一个综合的注脚。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了一字金针的诀窍就在于欣赏。经过艺术的过滤陶冶,当今世势发展的偏颇就可以得到若干程度的修正。我很高兴在文字上、电视上及其他方面,都有同样的婆心揭橥,甚而至于教育课程的安排上,亦有订正的决定。我追随诸公之后,在这方面能有机缘略尽一点力量,以一个老博物馆馆员的身份,把自己所最熟悉的艺术和人生,以谈言微中的方式呈献于社会,自认是一项极难逢的幸运。希望能有“看是一幅画,听是一首歌”的美丽效果。由这里延展开去,不就是“人间境界真善美,这里俱包括”了吗?

谢谢雄狮美术发行人李贤文先生在两年之前出的好主意,这项好主意使我留下了这一点雪泥鸿爪;也谢谢雄狮美术社中各位好朋友的尽心帮助,他们的慧心安排时时有惊人的效果,比我预期的好过几倍;更感谢各方面的知音好友,他们随时传来了鼓励和匡正,偶然有了空白和脱期,他们还会来电话以相询问。由于这许多难得的机缘,才得有这一系列文字篇章的结集问世,希望真能够图文并茂、知音共赏,也希望能有浩阔共鸣、匡正时差,不辜负这时代对我们之赐,共达成这个大时代之美 !



李霖灿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外双溪绿雪斋中


目录

引?? 言??

第一讲 忙迫与从容

第二讲 论中国艺术上的幽默感

第三讲 苏东坡的美丽谎言

第四讲 骏马的灵感

第五讲 顾恺之和维摩诘像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第七讲 诗情·画意·哲思

第八讲 艺术·史情·史识

第九讲 花鸟与人生

第十讲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第十一讲 书法的欣赏和启示

第十二讲 观万物生意

第十三讲 西风里的话

——秋色欣赏的层次

第十四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第十五讲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

第十六讲 石不能言最可人

——顽石的欣赏与启发

第十七讲 黄粱一梦,陶艺千秋

——磁州窑枕的无限启发

第十八讲 混沌里放出光明

——墨韵的欣赏

第十九讲 线条的爽朗和雄辩

第二十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超凡入圣的崇高摄取

第二十一讲 边疆民族的智慧

——纳西民族的生死观

第二十二讲 触景生情,点铁成金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