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关键词100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347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9-27 04:10:05
  • 发布日期:2025-09-29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暮泽刚巳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是一部由日本艺术评论家暮泽刚巳编撰,蔡青雯翻译的学术著作,旨在帮助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理解现代及后现代艺术中的关键概念。《当代艺术关键词100》通过100个核心术语,系统性地解析了现代艺术史现象及其相关意识形态,具有工具书的实用属性。
  作者暮泽刚巳教授从构成现代及后现代艺术历史的关键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每一术语的内涵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发展脉络。这些概念不仅是理解艺术现象的基石,也是构建学术交流逻辑的重要基础。
  书中强调了概念术语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明确的概念能够促进有效的思想交流,并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严肃学术与大众日常话语之间,常常存在喧嚣、混沌的大众话语,这可能导致社会认知的混乱,阻碍健康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此外,书中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界在接纳现代性话语体系时面临的挑战。由于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在消化国际学术术语时,往往需要通过原有母体的语言逻辑进行改造,导致概念意义的偏离。作者指出,中国虽然选择了工业化的现代性道路,但在吸收欧美思想体系时,需要在尽可能接近的起跑线上寻找开辟新路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不仅是一部学术工具书,更是理解现代及后现代艺术史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参考,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暮泽刚巳,(Kuresawa Takemi),艺术评论家,东京工科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写作内容涉及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出版专著《美术馆的政治学》(青弓社)、《在自传中解读当代艺术》(平凡社)、《世界设计博物馆》(大和书房)以及合著《大阪世博会展现的未来》(青弓社)等。

  德戈金夫,日本大学艺术学硕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讲师,摄影师、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日本摄影艺术学会会员。

  王筱卉,日本关西大学社会学博士,文化书籍译者,译有《听!书的声音》《东京咖啡店的历史与味道》等。现为中日研学项目策划及执行人。

下载地址

序言

  现代、后现代,与艺术的意识形态
  鲍昆 视觉文化批评家、策展人
  2015年4月,我应邀去参加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YOUNGART TAIPEI)活动。活动之后,我在当地朋友的指点下,去台大校门外的一家书店购书。朋友介绍说,中国台北闻名于世并号称亚洲最好书店的诚品书店,只是一家集畅销书、咖啡和纪念品于一体的时尚文化空间,并非真正的学术书店;而身处台大校门不远处,位于罗斯福路三段一间地下室的唐山书店,才是一家真正具有学术品位的学人书店。
  朋友的推荐果不虚言。唐山书店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那里只有书,而且就像一个学者无暇整理的大书房。书从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甚至楼梯上,让购书者无从下脚。就是在这如山如壑的书堆中,我发现了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的蔡青雯翻译的日本艺术评论家暮泽刚巳(暮沢剛巳)先生的《当代艺术关键词100》,顺手把它放在我要购买的书中。
  回到北京,我检视从中国台北购买的书籍。翻开《当代艺术关键词100》,我立刻被它简洁的叙事风格吸引,于是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作者暮泽刚巳是东京工科大学设计学部的教授,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艺术评论家,写作兴趣领域涉及现代艺术、美术馆、亚文化群等研究。但看来他主要的兴趣还是关于现代以来的艺术史现象。暮泽刚已这本《当代艺术关键词100》,就是从构成现代及后现代以来的艺术历史,以及与这个历史共生的艺术意识形态的关键概念术语入手,来引导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从本源概念上对现代艺术以来的现象进行介绍和解释。所以,这本书有工具书的属性。
  概念术语,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之中,将自己对各种事与物的认知加以概括、提炼,形成可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并和其他人进行准确表达交流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在语言中,概念就是词或词组;在视觉中,概念就是多数人认可的指涉明确的图像与形式构成。虽然视觉符号在数码媒体时代成为越来越大众化的社会认知符码,但是在准确的学术层面的智识交流中,语言的概念仍然是最主要的。明确的语言概念表达,可以有效地形成交流结果,并可以构建逻辑明晰的意识形态基础。但是在严肃的学术和大众日常的话语之间,喧哗的、含义混沌的大众话语往往成为左右社会认知的基本意识形态。其结果是,背景复杂、来源错位和模糊、歧义丛生的言语行为造成民众对真正认知的迟滞与混乱,阻碍基于学术的健康文化和相关的意识形态发展。这种情况在目前显得尤其严重。
  20世纪以来,在科学、经济、政治等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融入现代化世界,中国艺术界逐渐学习、适应、接纳以世界思想学术为主的现代意识形态。不过,中国长达几千年深厚的农耕文化意识形态,和发达国家几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以机器工业文明与市场契约为基础的文化意识形态是完全不同的系统。除开因不同语际之间概念漂移所带来的表层语言对接的艰难之外,我们对由不同社会性质产生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但难于理解,而且在积极接纳国际学术术语时,我们也经常会用原有母体的语言逻辑进行改造性的“消化”。其结果和有着深刻基础的原有概念的意义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面目皆非。
  欧洲社会自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演化做了思想准备和铺垫。20世纪中后期,随着信息传媒时代的来临,资本主义进入消费主义阶段,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又对启蒙主义以来的现代性主张和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构建新的人文社会思想体系,直至现在仍在发展进行中。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进入全球化,恰逢这跌宕起伏、风光奇幻的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汪洋般的新旧思想概念,古代与现代的、现代与后现代的东方与西方的都一股脑糅杂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我们虽然想走出一条基于东方古老文明的新文化之路,但是无法不选择工业化的现代性道路,因为工业化已经成为地球文明时代的基本阶段。对中国来说,为了富强和安全,别无它途。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在这背后的文化逻辑则是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建构的思想系统。也因此,为了实践的效率,我们必须遵从背景逻辑,对欧美的思想系统进行消化、吸收,然后在尽可能接近的起跑线上寻找开辟自己的新路。所以,今天以轻言“东方智慧”而拒绝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文明,无疑是痴人说梦。
  ……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