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陆林主编 常见精神疾病理论体系 人民卫生出版社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17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9-27 07:10:04
  • 发布日期:2025-09-29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陆林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第7版的修订紧扣“高、精、深、全、新、特”的编写要求,重点介绍了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易感基因、生化标志物、脑影像标志物、病因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精准治疗和康复预后。同时,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积极引导在临床精神病学实践中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此外,新增了“精神科急诊”和“精神障碍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等章节内容,以期全面覆盖精神医学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的交叉领域内容,是精神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临床医师案头工具书!

精神医学奠基经典,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作者简介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山东di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兼任国际麻醉品管制局(INCB)委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碍的公共卫生政策、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策略研究。

编辑推荐

【1】传承经典,匠心打造学术精品:《沈渔邨精神病学》是我国精神病学领域传承最悠久的一部专著,首版于1980年问世,历经45年的锤炼与打磨,已成为我国精神病学领域的传世精品之一,在业内享有盛誉。第7版由我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主编,全国200余位专家共同撰写,深刻体现了我国精神病领域的诊治水平和研究进展。

【2】与时俱进,精神病学诊疗“指南针”:第7版以诊断标准ICD-11为蓝本,总结国内外精神医学领域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指南,内容涵盖精神医学类领域各类常见、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兼具实用性、全面性、系统性与先进性,从基础机制到前言进展,从疾病诊疗到人文关怀,《沈渔邨精神病学(第7版)》将继续陪伴每一位精神卫生工作者探索前行!


下载地址

序言

在精神医学这片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每一部经典著作的出版都如同灯塔一般,照亮着学科前行的道路,引领着后来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沈渔邨精神病学》(第7 版)的主编,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并见证这部经典著作的再次出版。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精神疾病已成为21 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挑战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幸福的基石,更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精神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1 年9 月,科技部发布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标志着“中国脑计划”正式启动。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在此背景下组织《沈渔邨精神病学》(第7 版)的编写工作,与学科发展最新趋势相契合,也符合广大从业人员的迫切需求,将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自第1 版问世以来,《沈渔邨精神病学》便因其极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和扎实严谨的理论体系,始终是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的标杆之作。本次第7 版的修订由全国多家医院及高等院校的精神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百余名专家共同完成,共37 章,240 余万字,紧扣“高、精、深、全、新、特”的编写要求,保留了第6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精髓,还新增了“精神科急诊”和“精神障碍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等章节内容,以期全面覆盖精神医学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的交叉领域内容。与上版不同的是,本版依据最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进行更新,总结国内外精神医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指南,重点介绍了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易感基因、生化标志物、脑影像标志物、病因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精准治疗和康复预后。此外,还贯彻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积极引导在临床精神病学实践中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

本书面向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大读者群体,致力于为医学本科生/ 研究生、在职精神卫生工作者、精神病学科研与服务相关从业人员等打造最新最全的工具书,为精神医学专业培训人员提供专业教材参考。本书内容精练,深入浅出,亦可使非精神医学专业人士迅速理解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

感谢各位编委对本书的大力支持,非常荣幸能够与精神医学领域各位专家同道携手,共同完成本书的编写。同时,也要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对本书的厚爱与支持。愿《沈渔邨精神病学》(第7 版)成为推动中国精神医学发展的重要助力,成为大家在学习、研究、实践中的得力伙伴,推动精神卫生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陆 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

2025 年5 月


目录

第一章精神病学概论/1

第一节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1

一、精神病学概述/1

二、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2

第二节精神病学发展简史/2

一、西方精神病学发展简史/2

二、中国精神病学发展简史/5

第三节精神病学的发展方向/6

一、解释复杂行为的机制/6

二、致力精神疾病的精准诊疗/7

三、加强精神疾病的预防/7

四、促进医疗模式的智能化/8

五、未来其他发展方向/8

第二章精神病学的神经科学基础/10

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发育过程/10

一、心理发育过程/10

二、异常心理发育/12

三、异常心理发育的常见风险因素/14

四、小结/15

第二节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16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6

二、神经元假说/16

三、神经胶质细胞/16

四、突触可塑性/17

五、记忆痕迹细胞/18

六、神经递质/18

七、神经营养因子/19

八、神经内分泌/20

九、神经肽/20

十、神经免疫/21

第三节精神疾病的脑结构和功能基础/22

一、精神疾病的神经解剖基础/22

二、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基础/26

三、神经电生理基础/29

四、小结/32

第四节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32

一、基本概念/32

二、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技术/36

三、精神疾病遗传学基础的未来发展的展望/36

第五节多组学研究与精神疾病/38

一、多组学概述/38

二、精神疾病的多组学研究进展/39

三、小结/41

第三章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44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44

一、认知心理学/44

二、生理心理学/46

三、发展心理学/46

四、社会心理学/46

五、人格心理学/47

六、发展精神病理学/47

第二节精神病学与异常心理学/48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48

二、对异常心理的观点与视角/49

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50

四、小结/50

第三节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手段/50

一、行为学方法/51

二、电生理与脑成像技术/51

三、神经调控技术/52

四、心理测量/52

五、计算精神病学/53

第四节临床心理学研究进展/53

一、概念与应用范围/53

二、病理机制研究及其进展/53

三、心理治疗研究及其进展/55

第四章人文精神病学/58

第一节概述/58

一、精神病学中的人文传统/58

二、人文精神病学与生物精神病学的

关系/61

三、社会人文学科对精神病学的影响/63

第二节精神病理学与“两种心理学”/67

一、心理健康正常标准的主观性与

文化-社会制约性/67

二、客观的心理学与主观的心理学/69

三、精神病学中“以价值为基础”的

伦理原则/71

第三节文化与精神卫生/75

一、文化对精神病学学术领域及精神科职业的影响/75

二、文化对心理健康及精神病理的影响/77

三、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治疗与文化/78

四、文化在心理健康促进与精神障碍

预防、康复中的作用/79

第四节人文精神病学的实践场景与范例/81

一、心身医学中的系统-生态意识及其操作化模式/81

二、对精神科人文实践与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83

第五章精神障碍流行病学/89

第一节概述/89

一、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念/89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内容/89

三、精神障碍诊断工具/89

四、精神障碍筛查工具/91

第二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92

一、观察法/92

二、实验法/94

第三节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95

一、我国早期台湾和香港区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95

二、第一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95

三、第二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96

四、我国21世纪开展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96

第四节世界精神卫生调查/100

一、调查背景/100

二、调查方法/100

三、调查的阶段性成果/100

四、北京和上海城区调查结果/101

第五节中国精神卫生调查/103

一、研究背景/103

二、研究目标/103

三、研究方法/103

四、研究结果/105

五、研究结论和意义/112

第六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回顾和展望/113

一、国内外调查回顾/113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简析/113

三、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创新之处/114

四、展望/115

第六章精神病理学/118

第一节精神病理学概论/118

一、描述性精神病理学/118

二、解释性精神病理学/118

三、描述性精神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119

第二节临床常见的症状/121

一、概述/121

二、感觉、知觉及其障碍/121

三、思维及其障碍/126

四、注意及其障碍/136

五、记忆及其障碍/137

六、智能及其障碍/139

七、情绪及其障碍/141

八、意志行为及其障碍/144

九、意识及其障碍/147

十、人格及其障碍/150

十一、自知力/151

第三节精神疾病综合征/151

一、急性器质性综合征/151

二、慢性器质性综合征/152

三、遗忘综合征/152

四、甘瑟综合征/152

五、幻觉症/152

六、妄想综合征/152

七、幻觉-妄想综合征/152

八、紧张综合征/152

九、精神自动综合征/152

十、阳性综合征/153

十一、阴性综合征/153

十二、躁狂综合征/153

十三、抑郁综合征/153

十四、科塔尔综合征/153

十五、焦虑紧张综合征/153

十六、强迫状态/153

十七、戒断综合征/153

十八、克莱恩-莱文综合征/153

十九、持续性植物状态/154

二十、运动不能性缄默症/154

二十一、Münchhausen综合征/154

二十二、Fregoli综合征/154

二十三、Stockholm综合征/154

二十四、Capgras综合征/154

第七章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156

第一节临床晤谈的步骤/156

一、开始阶段/156

二、深入阶段/157

三、结束阶段/158

第二节临床沟通技巧/158

一、观察/158

二、倾听/158

三、提问/159

四、共情/159

五、非言语沟通技巧/160

六、其他沟通技巧/161

第三节精神科病史采集/162

一、概述/162

二、病史采集须知/162

三、病史采集的内容与记录格式/163

第四节精神检查/165

一、精神检查的基本步骤/166

二、合作患者的精神检查/166

三、不合作患者的精神检查/171

四、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检查/172

五、精神检查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173

六、影响精神检查效果的主要因素/174

第五节体格检查/174

一、躯体检查/174

二、神经系统检查/175

第六节辅助检查/177

一、实验室检查/177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178

三、电生理检查/179

四、眼球轨迹运动检查/179

第七节心理测量/180

一、心理测量发展简史/180

二、心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及常模描述/182

三、心理测量的分类与常用工具介绍/183

四、选择和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项/192

第八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194

第一节精神障碍分类的演变/194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194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简史/195

三、精神障碍分类的基本方法/196

四、精神障碍分类的构建原则/197

第二节常用的诊断分类系统/198

一、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198

二、美国诊断分类DSM系统/200

三、中国诊断分类CCMD系统/204

第三节精神障碍的诊断/205

一、精神科诊断原则与思路/205

二、标准化诊断性精神检查工具/207

三、精准诊断研究/207

第九章神经发育障碍/210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210

一、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210

二、儿童精神障碍的特殊性/212

第二节智力发育障碍/214

一、概述/21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15

三、临床表现/21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19

五、治疗/219

六、预后/220

第三节孤独症谱系障碍/221

一、概述/22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22

三、临床表现/224

四、诊断/227

五、治疗/231

六、预后与影响因素/235

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36

一、概述/236

二、流行病学/236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237

四、临床表现/24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244

六、预后/248

七、治疗/248

第五节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255

一、发育性语言障碍/255

二、发育性言语语音障碍/258

三、发育性言语流畅性障碍/260

四、语用性语言障碍/263

第六节发育性学习障碍/265

一、概述/265

二、病因/266

三、临床表现/26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69

五、治疗/269

六、预后/271

第七节抽动障碍/271

一、流行病学特点/27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72

三、临床表现/27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74

五、治疗与预后/277

第八节运动障碍/282

一、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282

二、刻板运动障碍/284

第十章破坏性行为或去社会障碍/288

第一节对立违抗障碍/288

一、概述/28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88

三、临床表现/29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91

五、治疗/293

六、预后/294

第二节品行障碍/295

一、概述/29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95

三、临床表现/29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98

五、治疗/299

六、预后/301

第十一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04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304

一、概述/30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306

三、临床表现/31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21

五、治疗/327

六、康复/339

第二节妄想性障碍/34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46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346

三、治疗与预后/347

第三节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34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48

二、临床特征/34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349

四、治疗与预后/349

第四节分裂情感性障碍/35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50

二、诊断/350

三、治疗与预后/351

第五节分裂型障碍/352

一、病因机制/352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352

三、治疗与预后/353

第十二章双相及相关障碍/356

第一节概述/356

一、历史及发展/356

二、流行病学/357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359

一、危险因素/359

二、遗传因素/360

三、神经免疫炎症/361

四、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361

五、氧化应激损伤与线粒体功能障碍/362

六、神经内分泌/362

七、生物节律/363

八、神经生理/363

九、神经影像/364

十、神经递质/364

十一、神经认知/364

十二、心理社会因素/365

第三节临床表现/365

一、躁狂发作/365

二、轻躁狂发作/366

三、抑郁发作/366

四、混合发作/367

五、特殊人群/368

六、双相障碍共病/369

七、自杀风险/369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370

一、诊断要点/370

二、ICD-11诊断要点/371

三、DSM-5诊断要点/372

四、鉴别诊断/373

第五节药物治疗/374

一、基本原则/374

二、治疗分期/375

三、心境稳定剂使用及相关问题/376

四、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及相关问题/380

五、抗抑郁药使用及相关问题/382

六、双相障碍治疗指南简介/383

第六节物理治疗/386

一、电休克治疗/386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388

三、迷走神经刺激/388

四、深部脑刺激/389

五、光照治疗/389

第七节心理治疗与康复/389

一、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390

二、心理教育干预/390

三、认知行为治疗/391

四、家庭中心治疗/391

五、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392

六、同伴支持/392

七、双相障碍转归/392

第十三章抑郁障碍/396

第一节概述/396

一、历史与发展/396

二、病程与预后/397

三、流行病学/397

四、疾病负担/398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399

一、神经递质假说/399

二、神经内分泌/401

三、神经免疫学/402

四、神经可塑性与神经再生/403

五、神经电生理研究/404

六、脑影像学研究/405

七、基因/406

八、基因-环境相互作用/407

九、肠道微生物/408

第三节临床表现/409

一、抑郁发作/409

二、恶劣心境障碍/415

三、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415

四、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415

五、老年期抑郁障碍/417

六、女性抑郁障碍/419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420

一、诊断标准/420

二、鉴别诊断/421

第五节治疗/424

一、治疗目标/424

二、治疗原则/424

三、治疗策略/425

四、抗抑郁药的种类及其不良反应/425

五、心理治疗/427

六、物理治疗/429

七、其他治疗方法/430

八、难治性抑郁/430

九、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430

第六节抑郁障碍的康复与预防/432

一、康复的重要性和现状/432

二、影响抑郁障碍康复的不利因素/432

三、康复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433

四、抑郁障碍的预防/436

第十四章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440

第一节概述/440

一、基本概念/440

二、共同特征/441

三、流行病学/441

四、病因学/442

五、临床评估/44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444

七、治疗原则/444

第二节广泛性焦虑障碍/446

一、基本特征/44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47

三、临床表现/44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8

五、治疗/448

第三节惊恐障碍/449

一、基本特征/449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50

三、临床表现/45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1

五、治疗/452

第四节场所恐惧障碍/453

一、基本特征/45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53

三、临床表现/4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4

五、治疗/455

第五节特定恐惧障碍/456

一、基本特征/45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56

三、临床表现/457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457

五、治疗/458

第六节社交焦虑障碍/458

一、基本特征/45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58

三、临床表现/45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9

五、治疗/460

第七节分离焦虑障碍/460

一、基本特征/46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61

三、临床表现/46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62

五、治疗/463

第八节选择性缄默症/464

一、基本特征/46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64

三、临床表现/46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64

五、治疗/465

第十五章强迫及相关障碍/468

第一节强迫症/468






短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