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 1 章 概述
1.1 信息中心战
1.1.1 红蓝兵棋推演在发展卓越作战和未来能力需求中的作用
1.1.2 未来作战环境特点
1.2 技术发展对指挥与控制功能的影响
1.2.1 交叉技术对指挥与控制功能的影响
1.2.2 自主系统与网络活动对网络中心环境中指挥与控制的挑战
1.3 本书后续各章内容
参考文献
第 2 章 指挥与控制环境中基于场景的能力规划
2.1 指挥与控制相关定义
2.2 指挥控制与网络中心战
2.3 基于威胁的规划与基于能力的规划
2.4 指挥与控制视角下基于能力的规划和基于威胁的规划
2.5 作战视角下的关键军事定义
2.6 联合能力领域
2.7 确定最重要需求的联合能力领域
2.8 未来战场上的军事通信场景
2.8.1 无人区军事通信场景特征
2.8.2 农村地区军事通信场景特征
2.8.3 城郊军事通信场景特征
2.8.4 城市军事通信场景特征
2.8.5 未来战场虚拟军事通信场景特征
参考文献
第 3 章 通信系统
3.1 军事通信需求
3.1.1 移动中的指挥
3.1.2 电磁频谱
3.1.3 可靠性与安全性
3.2 通信链路
3.2.1 发射机
3.2.2 接收机
3.2.3 扩频通信系统
3.2.4 天线
3.3 通信系统典型代表
3.3.1 军用通信系统
3.3.2 短距离民用通信
3.3.3 远距蜂窝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第 4 章 态势感知和情境感知
4.1 情境感知
4.2 在基于位置和增强现实的应用中与智能对象交互
4.2.1 智能对象近距离交互
4.2.2 智能对象短距离交互
4.2.3 智能对象远距离交互
4.3 基于位置的增强现实应用
4.4 军民两用人工智能支持的态势感知
4.5 提升态势感知能力的情境感知军事增强现实应用
4.5.1 基于增强现实的态势感知支持
4.5.2 增强现实支持寻找通信机会
参考文献
第 5 章 无线电波传播
5.1 电波传播规律
5.2 通信频率
5.3 无线电地平线和菲涅尔区
5.4 接收机灵敏度和服务质量
5.5 无线电覆盖范围的粗粒度和细粒度计算
5.6 无线电波传播方程和传播模型
5.6.1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模型
5.6.2 平面地球传播模型
5.6.3 Egli 传播模型
5.6.4 Okumura - Hata 传播模型
5.6.5 COST 231 - Hata 传播模型
参考文献
第 6 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6.1 传感器网络构建模块
6.2 传感器类型
6.3 传感器网络智能
6.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敌方车辆侦测的示例
6.3.2 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示例
6.3.3 传感器网络智能化中多种传感器的应用
6.4 传感器网络采集信息在战场多方指挥中的运用
6.5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源问题
6.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鲁棒性与可靠性
6.7 物联网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通信中的作用
6.7.1 物联网案例分析
6.7.2 其他技术发展对物联网的影响
6.7.3 物联网能源问题
6.7.4 物联网类技术的军事采购
6.7.5 物联网中的大数据与网络问题
参考文献
第 7 章 软件定义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
7.1 频谱管理
7.2 软件定义无线电
7.3 片上软件无线电系统
7.4 认知无线电
7.5 软件定义无线电互操作挑战
7.6 研究发展方向
7.7 军用软件定义无线电
7.8 军用认知无线电
参考文献
第 8 章 无人空中和地面平台
8.1 数据收集案例研究
8.2 无人系统的中期发展
8.3 无人机
8.3.1 无人机与无人地面车辆的优势对比
8.3.2 无人机在情报、监视、侦察、后勤和交战中的应用
8.3.3 使用无人机的通信应用
8.4 无人地面车辆
8.4.1 无人地面车辆的通信应用
8.4.2 无人地面车辆和机器人的发展
8.4.3 无人地面车辆在陆地领域面临的挑战
8.5 具有通用特征的无人平台示例
8.5.1 无人地面车辆特性示例
8.5.2 无人机特性示例
8.6 指挥与控制案例
8.7 无人平台的自主、协同和蜂群效应
参考文献
第 9 章 与场景相关的通信备选方案分析
9.1 军事通信需求、军事力量区域联系与军事行动风险的通信示例
9.2 基于场景的防御系统需求迭代
9.3 军事通信替代方案介绍
9.3.1 使用民用通信网络实现节点之间的有线通信
9.3.2 通过构建有线军事通信网络实现节点之间的有线通信
9.3.3 从发送方到无线电天线杆采用有线通信,然后利用无线电波在空中传递信息
9.3.4 从发送方到无人机中继器、航空浮空器或气球采用有线通信,然后利用无线电波在空中传递信息
9.3.5 使用民用通信网络实现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
9.3.6 在军事通信网络中实现节点之间的不同频段无线通信
9.3.7 从发送方到无人机中继器、航空浮空器或气球采用无线通信
9.3.8 在军事通信网络实现节点间的不同波长无线光通信
9.3.9 从发送方到无人机中继器、航空浮空器或气球采用无线光通信
9.3.10 利用异构网络进行信息传输
9.3.11 为第二阶段蓝军小队在特定地理位置留下信息
9.3.12 通过信使以物理传递的方式将信息由发送方传递给接收方
9.3.13 通过无人机 / 车以物理传递方式送达信息
9.4 评估通信替代方案的定性因子
9.4.1 鲁棒性因子
9.4.2 安全因子
9.4.3 容量因子
9.4.4 时间推进因子
9.4.5 定性因子的讨论
9.4.6 在通信备选方案中作战行动节奏的重要性
9.5 基于传播模型和公共资源的通信距离定量估算
9.6 场景中选定的通信备选方案分析
9.6.1 第一部分的分析
9.6.2 第二部分的分析
9.6.3 第三部分的分析
9.6.4 改进作战权衡分析的进一步措施
参考文献
第 10 章 结论
10.1 能力规划中前瞻重要性和信息的作用
10.2 未来战场中不断发展的指挥与控制
10.3 未来战争与战斗本质
10.4 传统通信系统与先进通信系统并存
10.5 了解无线电波在作战区的传播情况及准确绘制环境地图
10.6 传感器、行动者和通信节点的融合
10.7 频谱管理和军用无线电复杂形式
10.8 军事通信的替代形式需要考虑作战效果
10.9 低功耗军用通信和低截获要求
10.10 无人系统与自主性
10.11 未来发展方向
缩略语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