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色有万千种名字、万千种寓意,它们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也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那些如诗词般的名字,以及名字带来的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不断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颜色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从先秦开始,色彩就是丰富而浪漫的存在。从古老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开始,就有了朴素的颜色,呈现出赭红、黑、白几种颜色搭配的美丽图案。青铜器颜色最初是灿烂的金色,经过几千年的埋藏后,呈现出青绿、黑、蓝、银白、红褐等色。《诗经》的文字中对色彩的追求和审美意识可以说是后世色彩审美的开端,涉及的以红、白、黑、青、黄五色为主的色彩,都代表了先民对自然不同的
感知。
汉代黑与红被视为最高贵的颜色,人们认为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都是从玄黑中生出来的,而红则是仙人的色彩,是吉祥与权力的象征。黑与红的绝美搭配在汉代漆器、壁画上尽显风范。至魏晋时,思想文化活跃,色彩展现出真实的、不加掩饰的自我风格。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充满想象和浪漫的文学性色彩为主,那个时候画家就注意到了固有色与光影变化对色彩的影响,这便是随“类”赋彩(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指依现实中事物形象施加颜色)的最初色彩理论。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包容开放的强盛朝代,那个时代的色彩有典雅华贵、鲜艳明快的特征。“颜色”一词至唐代才开始作为自然界色彩的统称。“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诗运用精致的词句,将诗与色的曼妙结合在一起,堪称“听得到的唐代色彩”。
颜色于唐代拥有富丽华美的格调,到了宋代则充满优雅清隽的气质。颜色好像被淘洗一般沉静下来,以低饱和度的样貌呈现。淡雅、微妙的色彩变化和丰富的冷色调,将宋代人们浑然天成、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宋人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些令人惊艳的语句,正是婉转低吟如唱腔的宋词。
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审美影响着元代的色彩,蒙古族人对白色、蓝色、青色十分重视和崇拜,使之成为当时使用的最主要的颜色。白色代表着光明和正义的力量,蓝色寓意着永恒、坚贞和忠诚,青色、棕色则为大地的色彩,在百姓生活中常常出现,而金色象征神圣、高贵和权力。伴随着汉族文化的延续和来自异域工艺的影响,元代的色彩独树一帜,留下许多令人赞叹的色彩瑰宝。
明代崇尚儒家的道德思想,贵族的色彩风格华贵端庄,具有强烈、明丽的层次感。而棕色盛行于百姓中,并形成了诸多变化。明代的五彩瓷将中国瓷器发展转向了多色彩的维度。壁画则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色彩主题进行了更加自由的融合,使之更加丰富和多元,呈现出东方特有的审美风格。而在那些制作精美、色彩典雅的生活器物中,蕴藏的是中国传统造物精神,以及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在清代,封建制度走到了顶端。这一时期的色彩繁华细腻,辉煌至极,体现中国古代工匠们顶级的工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色彩更加多元化、世俗化,在保持着彰显社会等级的五色基础之上,艳丽的色彩在生活中“跳跃”“绽放”,民众的审美更是百花齐放。景泰蓝、金银器、绣品、建筑,处处体现出极致的富丽、多彩,留给后人无数美丽、精巧的珍宝。
最后,希望本书能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贡献一些微薄之力,在为广大美术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传统色赏析的同时,也能带来别样浪漫的色彩美感受!本书参考和引用了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排版的美观性,书中对颜色色值的表示方法省略了符号(冒号和百分号)。对于书中存在的不足,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