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中国当代作家中涉世很深、涉猎较广的一个另类,被称为“现象级”作家。他曾在江苏和新疆等地生活和工作,半生跨越了多种职业生涯。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他少年时写诗,青年时写小说,中年转型到现实题材创作。迄今出版各类作品三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依偎》有多种文字版本,获得国际、国内七项文学大奖。《追问》《撕裂》《初心》等构成的“问心”系列,长期雄踞全国图书畅销榜十强,引起广泛讨论。
《追问》《初心》《撕裂》三部作品用纪实、思辨、虚构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构成问心三部曲。三部作品内容相辅,逻辑相扣。《追问》对当下的人进行心理追踪,是适合党员干部的心灵自救读本。作品采用纪实文学口述实录的写作方法,丰富的文学性又增加了其真实的感染力,很多读者读了之后说如在眼前,触目惊心,不忍释卷。《初心》是作者自我心灵的直自,融入了作者的半生阅历和感悟,读来真诚感人。《撕裂》撕开了这个浮华时代的光鲜画皮,表现了对时代和现实的真挚关切,塑造了一个时代精英、社会脊梁型人物,在时代的浪潮里沉浮,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用一个血肉丰满的个案形象来展现一代奋斗者的精神世界
丁捷,中国当代作家中涉世很深、涉猎较广的一个另类,被称为“现象级”作家。他曾在江苏和新疆等地生活和工作,半生跨越了多种职业生涯。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他少年时写诗,青年时写小说,中年转型到现实题材创作。迄今出版各类作品三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依偎》有多种文字版本,获得国际、国内七项文学大奖。《追问》《撕裂》《初心》等构成的“问心”系列,长期雄踞全国图书畅销榜十强,引起广泛讨论。
1. 名家力荐,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二月河、任彦申、周梅森等名家作序推荐。自2017年分别出版以来,屡登畅销榜,成为一套现象级作品。三部曲贯穿“良知—初心—裂变”的主题链条,深刻回应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困局。
2. 《追问》是一部真实反腐警示录,落马官员的“罪与罚”!
作者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 633 个案例中,遴选出 28 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 13 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资料。从“心怀戒惧”到“自我麻醉”,最终一步步跌入深渊。书中真实还原权力如何诱惑人心、侵蚀底线,揭示腐败分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机制,被誉为当代“罪与罚”,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腐警示录。
3. 《初心》追问信仰与责任的根源
人在何时会想起“为什么出发”?初心为什么会迷失?作者以真诚的笔触,将个人的心灵剖白与社会思考相结合,既映照落马贪官丧失初心的过程,也触及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在价值摇摆中的精神坐标。它直面精英阶层的精神软肋,呼唤回归理想与责任。
4. 《撕裂》: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世俗成功的虚妄
文化圈的腐败与欲望在这里被毫无遮掩地呈现:一边是病榻前的结发妻子,一边是勾起旧日激情的红颜知己;一边是名利的诱惑,一边是道德的考验。小说以跌宕情节展现权力、金钱与情欲的冲突,撕开浮华时代的画皮,揭示“成功迷思”的空虚与人性裂变,让读者在酣畅阅读中深度反思。
5. 文学感染力与公共穿透力兼具
这不仅是三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组社会“精神诊断书”。从揭示腐败病灶,到寻找理想信仰,再到审视人性裂变,《问心三部曲》以冷静锋利的笔触,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具现实的穿透力,真正实现了文学对时代的回应和精神的拷问。
总 序 在撕裂中追问初心
一直以来,总会有一些舆论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从人上人“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其人生的急转直下,皆因“一念之间”“一时糊涂”。“委屈”“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运气不好”等说法甚嚣尘上。成功者的巅峰跌落,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这是前些年作为一名有着作家与纪委书记双重身份的我,在心中纠葛不停的问题。结合纪检工作阅历,并在研读了数百个案例,且有机会与一些涉腐的中高级官员面对面交流后,我有了顿悟。2017 年我写作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追问》,畅销七年了,一直没有降温。有身居要位的领导说,《追问》是一本现象级的作品,值得聚焦,而我却在远离喧嚣,“冷却”自己,默默地追问着“《追问》何以成为现象级”,《追问》若能冷却,又何尝不是我写作的初衷!
在我看来,反腐报道特别真实,但因限于表述腐败事实本身,难免停留其表,无法引导读者细究其里;反腐小说则受困于过多的情节虚构,大多滑向失真和娱乐化。《追问》选择纪实文学的手法来写作,以小说化的手段来呈现案例里的真实。《追问》的切入点是描摹各类涉案官员浑浊的内心世界,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这种内在蜕变,往往有一个比较隐秘的、漫长的过程,需要用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来演绎,需要设计生动的人生行为来表达,需要一种“文学的真实”。纪实文学不是新闻报道,不是案例直叙,严肃的文学细节的刻画和典型性处理,更是为了聚焦人心和人性,避免故事化的猎奇。选材上,我只对应事,不对应人,事件为人物形象的丰满化服务,努力使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代表性、概括性,但杜绝对号入座的八卦。
我发现腐败的“顽固性”决定了“追问”的持久性。大路朝天,并没有真正的“突然”翻车,也不存在跌得鼻青脸肿是“一时糊涂”。腐败,几乎都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最终用病态的心理、畸形的人格、扭曲的价值观、低下的品德、混乱的生活逻辑,来为私欲铺路并兑现私利。“一夜之间”不过是为他们的无尽灰暗而掩饰,“一时糊涂”不过是为他们的“长期混乱”而托词。正因“起跑”时间长,腐败的惯性也非短时间能消除,腐败和反腐败就一直在路上,一个不肯消停,一个不能懈怠。这也是读者觉得《追问》还很“新鲜”的原因。
然而,《追问》塑造的毕竟是一部基于现实案例的人物形象群集,很难把个案写得深入、透彻和突出。“问案”的关键是“问人”,“问人”的关键是“问心”。风雨兼程,人心好不容易成长、发育、壮大了,怎么又复杂、混沌、颓败下去了呢?这当然是一个“精致”而“悲哀”的过程。我在思考“追问”之后如何再追问的时候,两部新作的灵感相继闪出,这就催生了偏理性的政论大散文《初心》和纯感性的长篇小说《撕裂》。《初心》融入了更多的自我,是我把自己五十年来对历史的认知,对社会和现实的体验,个人内心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与世俗的拥抱与冲突,坦率地讲述出来的一部悲欣交集之作。这部作品还试图用通俗的哲学和传统文化来放置人心,以此启发更多的迷失者“醒来”,不求“顿悟”,但求“触动”,哪怕肯在我的文字中,做一点沉思,回头望两眼来路,也好。而《撕裂》呢,则是选择了几个《追问》素材库里最扎实的案例,也是最不宜直接公开纪实的案例,用心进行糅杂、萃取与想象,实现在现实宏观里虚构微观。我本是小说家,是诗人,用“虚构”进行表达,也许更能满足一贯追求的“至欢至痛”写作体验。因而,对这部后来进入年度政治小说排行榜十强的小说,我自有一份偏爱。你看到成功者风光的那一刻,是否能想象到他擦得锃亮的鞋子里,那双脚已经血肉模糊?你听到成功者通过话筒传播出来的豪言壮语的那一刻,是否能想象到你听不到的低声部,充斥着虚假、欺骗、谄媚和违心?西装笔挺,不影响在隐秘的角落里卑琐下跪;你眼中的笑得灿烂,可能是他心中的恨得阴暗和哭得凄惨。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撕裂着的世界。
人生,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而不是书中人物这样的大跳跃。满则招损,速则失控,妄图在财路、仕途和情感方面快速得到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东西,最后必然导致毁灭。“问心三部曲”想通过正、反和模糊地带的多面观照,告诉读者真正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一颗淡定、本真、量力而行且底线分明的心。从这个角度说,“问心”也是永不过时的“成功学”教科书。年轻人追求成功、成功者享受成功的人生路上,是不是要有足够的自我追问、忍痛撕裂和初心抱守的雄心、决心和恒心呢?
追问 目录
亲历:365 个故事 365 里路
第一部 危情记
第二部 无法直立
第三部 风雅殇
第四部 最后的华尔兹
第五部 四海之内
第六部 暗裂
第七部 曾记否
第八部 曲终人散
印象 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
尾声 最后一个故事
初心 目录
得之篇
◎拥抱:咫尺之远的初心到达
问之篇
◎万象:透过文学,看心纷纭
◎追问:面对面的心痛神伤
在现实与理想星空下的摸索
追问的魔力
触摸与战栗
《追问》之后的追问
思之篇
◎诊断:欲沟混沌
人在混沌
腐身物躯
非常情
无聊之灾
天边的云彩
◎化俗:发育的枷锁
悟之篇
◎悟道:行者纵横
学之篇
◎启程:永久的心路
启蒙墙
大杠上
遗 产
第一安全
践之篇
◎流逐:心如凌波人如萍
何处安放我们的内心
半梦半醒与一醉九醒
在流逐中
◎尾声:高山巨川心奔腾
撕裂 目录
第一章 变与躁
第二章 多事之秋
第三章 鬼精灵
第四章 在那银色月光下
第五章 红楼
第六章 沉湎的夜
第七章 知遇
第八章 名分啊名分
第九章 良心啊良心
第十章 亢奋与迷离
第十一章 轻轻地你走了
第十二章 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