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马帝国陨落、欧洲创生的史诗。在宏大的时空图景中,把握欧洲历史的独特轨迹
彼得·希瑟的轰动之作“罗马史诗三部曲”以总共2000多页的篇幅,再现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欧洲创生的千年演进。首部《罗马帝国的陨落》着眼于西罗马毁灭前的一百年,这一部《罗马的复辟》则接续前作,探索帝国陨落之后,亚欧大陆西部的发展历程。
西罗马灭亡之后,覆盖整个亚欧大陆西部的发展与争斗,决定了转化罗马帝国遗产的方式,进而造就了欧洲历史的独特轨迹。在这段时间里,帝国衰落,蛮族崛起,宗教力量乘势而上,教宗取代旧帝国成为广阔区域的主导者。《罗马的复辟》聚焦于这关键的500年,放眼西至大西洋、东至欧亚草原、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北非的区域,解析从古老帝国向中世纪基督教欧洲转型的历史动力。
2. 将坚实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迷人的通俗作品。融分析于叙事,从历史看见当下
彼得·希瑟研究罗马帝国晚期、中世纪早期历史30多年,成果丰厚。《罗马的复辟》汇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学从经典到前沿的学术成果,还借助考古学、人类学、政治学诸学科的新发展,在欧洲经济模式、游牧民族族群身份、移民迁徙问题等方面进一步阐发。
与此同时,希瑟擅长用平易的语言、精巧的谋篇布局来向大众传达学术研究带来的新知。他以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三个关键人物和教宗制度这一关键机构为焦点,将罗马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历史呈现为一出四幕戏剧,以史实和研究为根据,再现巨变时代多方斗争中的权谋、交易、宣传手段。而当我们进入这段真切的历史,去观看帝国与蛮族的互动、罗马的陨落和复辟时,当前的欧洲统一之梦和移民问题似乎也带上了历史的维度。
3. 学界认可,大众热议,广受赞誉
《罗马的复辟》脱胎于彼得·希瑟30多年的严谨学术研究,采用的则是带有戏剧色彩的叙事手法。结合学术与通俗、历史与当下的能力使希瑟在国际上收获了大量读者,也广受赞誉。剑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彼得·萨里斯认为该书“论证严密、趣味盎然”。《金雀花王朝》的作者丹·琼斯称希瑟是“考察证据的行家”,有如侦探解开历史谜题。《深蓝帝国》作者本·威尔逊表示,希瑟这本描述欧洲创生的著作“充满激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刻画精妙”。历史作家彼得·琼斯则赞叹书中“巧妙轻快的叙事,不脱离宏观图景的细致分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将此书评为年度好书时,则看到了“热热闹闹的故事背后,对长久以来欧洲统一之梦的精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