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孤独成长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950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0-10-02 06:10:46
  • 发布日期:2025-09-13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李尚龙
  • ISBN:9787559642011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你是否曾经遭遇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你是否每天都扮演着别人,却忘记了自己是谁?你是否经历过青春中的爱与孤独,并在经历一切后获得成长?

20岁到30岁,是人生ZUI 重要的十年,人们用这十年从从虚假走到真我,从校园走到社会,从懵懂走到肩负责任,从恋爱到步入婚姻,从追逐热闹到当众孤独……李尚龙用ZUI 贴近90/95后的语言,ZUI 真实的体验,ZUI 真挚的笔触写出当代年轻人的成长现状,向你讲述如何摆脱人设,刺破孤独。


作者简介

百万畅销书作家、青年导演、编剧、考虫网联合创始人、刺之花文化CEO。

2010年, 荣获CCTV“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市冠军,全国季军。

2015年,联合创立考虫网,2018年公司获得D轮融资。

2015年,出版年度大热畅销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被评选为“DD015年度影响力作家”。

2016年,出版《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被评选为“DD2016年度影响力作家,“微博2016大影响力文化大V”。

2017年,出版百万畅销书《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亚洲好书榜“年度励志作家”,并荣登《中国青年》封面。

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刺》,励志作品《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

2019年,出版长篇小说《人设》,荣膺“DD二十周年白金作家”。

2020年,出版《我们总是孤独成长》,成立刺之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被评选为“DD第六届年度影响力作家。


编辑推荐

★《刺》——李尚龙首部揭穿社会真相的长篇作品,优酷热播网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知名演员苏青为书亲写动情长信,同款海报随书送!

故事刺痛人心,引起强烈共鸣。本书灵感取自作者见过的一个被校园暴力的学生,让人痛心。书中大量对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的描写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都会引起共鸣。

知名演员苏青、包文婧、施诗、袁弘等震撼出演!实力演绎处于事件的漩涡之中,那些或对或错的抉择。只有经历过挫折与坎坷,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地长大。书中更有知名演员苏青的动情长信,娓娓道来参演本剧背后的故事,网剧同款海报随书送。


★《人设》——探讨“人设”与人性的话题,贴近当下生活,直击这个社会的痛处。

一个撕开人生假面的故事,一部灵魂拷问之书。三个被命运眷顾的人,却又都因人设崩塌而寻回真正的自我,结局令人唏嘘感叹。我们每天都扮演着别人,却忘记了自己是谁。在这个假面横行的时代,人设崩塌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又是真正的自己?这本书像一面镜子,里面映照着真实的你。愿你在看清世界浮华后,依然悦纳自我,去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总是孤独成长》——而立之年的李尚龙,送给所有年轻人真正的成人礼!

因为孤独,所以成长。一个人对青春的告别,往往是从婚礼现场开始。从少年到成年,从恋爱到步入婚姻,从追逐热闹到当众孤独……成长既是前进,也是蜕变。只有经历过孤独的破茧,才会让人真正变的成熟。这是三十而立的李尚龙,献给所有年轻人真正的成人礼。

因为孤独,所以成长,愿你和书中的他们一样,经历过ZUI惨烈的青春、ZUI深的孤独之后,依然渴望得到ZUI热烈的爱。


★正能量三观背后的情怀,90后青年作家中屈指可数的榜样

青年作者李尚龙是90后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三部小说揭穿了社会现实,却也温暖了数百万网友。这三部小说,是对这个时代深沉的思考,作者也希望可以引发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从而行动起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生路漫漫,但决定命运的关键点却只有那么几个,当你在成长路上感到无助时,这套书可以陪你共同闯关。


★福利多多,随书附赠多份惊喜好礼!

《刺》随书附赠知名演员苏青为书亲写动情长信,网剧同款海报!《我们总是孤独成长》邀请新锐画家设计人物立体书签,套装加送作者亲笔印签寄语卡一张!


下载地址

序言

《刺》

各位好,我是演员苏青。第YI次读到《刺》的剧本,我全身酥麻,忽然间,脑海里出现2002年的一些记忆碎片。一次为同学出头换来了被高年级女生盯上,接下来,无休止地被纠缠……ZUI终,我也向家人提出了转学,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里程——这似乎和故事里的女主韩晓婷的遭遇几乎吻合,于是这更激发了我想去诠释这个角色的欲望。


在剧本围读时,我和宋方金老师、王小列老师、潘戍午导演、制片人肖霄等主创聊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那些感受和经历,都是真情实感,因为它确实发生在我身边。这些沟通,也提供了一些细节,补充到剧本上。至今记得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剧本里“刘涛”这个角色迟迟未定下合适的演员,制片方问我有没有合适的闺密能邀约出演,这样会更快进入角色,也会更默契。我脑海里浮现的第YI个人就是包包,包文婧。于是我拿起手机给包包去了电话,包包有些担心自己生了孩子是否能诠释好少年时的状态,但在大家不断给包包信心和鼓励下,有缘分的人ZUI终还是合在了一起,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她的加入。而事实证明,她WAN全胜任了“刘涛”这个角色。


在我们不断地围读、纠正、完善剧本所有细节的过程里,我意识到所有人对待这个项目的态度都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有意思的是,开机前的一次出差,我在机场书店看到一本书也叫《刺》。买下这本书,我在候机室便读了起来,幸好飞机晚点,能让我有机会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故事正是来源于李尚龙这位作家。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立的灵魂生活。认识这么久后也从来没问过尚龙,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根刺,否则怎会写得如此深刻?从原著角度说,《刺》这本书内容更丰富,我相信大家看完影视版的《刺》,再去看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还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在筹备剧期间,我们便见了面。第YI次见面时还比较生疏,他对我的印象或许只有“尔晴”这个角色。我只记得,当天聊完剧本,他送了我一本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延长暴露治疗手册时,说到“希望对你创作角色有帮助”。


我说:“我会全力以赴”。


也不知他是否还记得。


其实我特别想和他还有创作这个故事和剧本的主创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创作了这个项目,并且邀请了我来饰演韩晓婷。虽有些官方,却是我的心声。我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更多的朋友看到这种社会现象,并且可以直面它、应对它。


不要因为害怕、恐惧而去逃避,那样问题一直是问题,天使不登台,魔鬼不下场。我也是校园暴力的亲身经历者,那种被排挤、被冷暴力,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前进中,我们得学会拔刺,学会与自己和解,才能让阳光普照,活出自己独有的色彩。


《刺》于2019年4月6号开机,到6月9号杀青,在厦门拍摄的这些日子,我重新经历了黑色、灰色、白色、红色、彩色……得知尚龙老师这本书要重版,我忽然想说:“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根刺,愿你能融化它!”


ZUI后借用韩晓婷的台词来结束我的序:“人生本来就苦,还是只有少年苦?我想,YI切才刚刚开始……”



《人设》

我第一次见到帅气的idol (偶像)时,他刚通过练习生选秀节目红起来。我们喝了两杯酒,聊了两句,彼此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随着几杯酒下肚,他有些恍惚,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这时,坐在他对面的经纪人伸出三根手指对他做了个OK的手势。我以为这个手势代表批准了什么事情。但有趣的是,当idol看到这个手势时, 随即放下了筷子。


  九点左右的时候,经纪人提前走了,我和他又喝了两杯酒,借着酒劲儿我问他那个OK的手势是什么意思:“是批准你吃肉吗?”他说:“不是,是在告诉我今天已经吃了三块肉了,不能再吃了。”后来,他吃着吃着饭哭了,跟我讲了他自己一路走来的心酸。我忽然心头感到一丝悲凉,舞台上看起来如此阳光的大男孩,如今又有了这么多粉丝,竟然连吃一块肉都要被团队限制……这种人设的反差,让我许久不能忘怀。


  因为当编剧的缘故,我总会见到一些明星。有一次在晚餐聚会上见到了一位喜剧演员,这位喜剧演员在电影里表现出的幽默我非常喜欢,有时为了搞笑,他会肆无忌惮地自嘲。但那天吃晚饭,他跟我聊的竟然是四书五经和哲学、文学,我却成了那个负责幽默的人,这让我吓了一跳。后来,我们成了朋友,我才知道,生活中的他有很多面,而那些面都不曾在公开场合上出现过。因为但凡有正经角色的戏,都不会找他——人设决定了自己的戏路。我逐渐明白了,让人看到的外在生活,叫人设;不被人了解的内在生活,叫人生。


  在一次晚宴中,我和宋方金老师、范伟老师聊到了人设,我们越聊越觉得有趣,于是,在饭桌上我说:“我要写这个话题。”


  那天晚上,我动笔写了第一行字,原来计划写的是一个关于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短篇小说,但写着写着,我就收不住了。因为我忽然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人设,每个普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面具。这本书比我想象中写得顺利,而那天晚宴中的两位老师,也成了这个故事的第一批读者。


  我将这本书的书名翻译成mask,也就是面具。


  人,这一生有几副面具?


  一个父亲在公司是老板,在酒桌上是兄弟,犯错时是孩子,愤怒时是“键盘侠”;一个孩子在学校是班长,回到家是儿子,遇到弱小变霸凌者,遇到聚众变受害者。


  可能我们这一生,都离不开面具,也很难摆脱人设,因为场合不一样,面对的人也不一样。但脱掉面具后,我们,还是不是自己?面具戴久了,它是不是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人设和人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自己又应该是谁?


  这些问题,我想在本书的故事里跟大家探讨。


  在互联网世界里,人和人隔着屏幕,你看到的,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面具,在万物互联的世界里,“人设”无处不在。


  好比一个写励志故事的人,竟然写了本小说,是不是人设崩塌了?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考虫网教英语课。白天,我在小说的故事里遇到那些带着面具的人,晚上,我在课堂上看到的是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学生。课上,我总告诉学生不要限制自己的可能,也别被自己的人设毁了未来。他们很好奇:学生哪有人设啊?真的没有吗?当你选择了这个专业,进入了这所学校,去了这座城市,这些标签都贴到了你的生活里,成了你人设的一部分。所以,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是不是一定不能成为作家?你学的是英语专业,是不是一定不能成为主持人?不是。只要你还相信人设设计不了未来。未来的多样性,在自己的手上,别让其他人告诉你你不行。你才是自己的主宰。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该像可塑的云彩,风吹过的地方,才是你最好的模样。


  终于,这个故事来了,谢谢你选择读它,愿你在这个故事里,找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总是孤独成长》

一晃,“90 后”这一代人,也都要面临结婚和生子了。


好一段快速的青春,等定下神来,人已经长大,却还总是在某些瞬间,觉得自己是个孩子。


这是一本涉猎婚姻和爱情的书,起因是我们这一代“曾经”的年轻人,在进入某个年龄后,面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竟-然是那么复杂:人们在焦虑中幸福,在甜蜜里挣扎。


记得在一个深夜跟父亲聊天,之前从来不喝酒的父亲喝了两杯后告诉我:“我是在你这个年纪生下你的。”


我才忽然意识到,我竟-然已经 30 岁了。


这些年,我看到身边许多朋友结婚生子,也有很多离了婚,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每个时代都有不幸福的原因,只是这个时代速度太快,让原本应该维持一辈子的婚姻开始动荡不堪。于是,我们看到曾经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


在长辈那个年代里,婚姻似乎是必需品,彼此可以不爱,但BI须结婚。所以当他们在 40 岁的年龄,忽然有YI天起床,发现自己的婚姻中早就没了爱,也只能摇摇头,凑合过完这一生。


但我们这代人不一样,我们有可能活到 100 岁,所以当我们在 40 岁的某YI天起床,看到自己的另一半已经完-全不是自己所爱的,可是还要再过几十年同样的日子,那么我们会不会离婚?


换句话说,当未来的某YI天,我们知道一个人离婚了,是该为他惋惜,还是恭喜他?


时代变了,变得让我们这群人不知道怎么选择,好像婚姻已经不再是必需品,好像就算没有婚姻我们也能活得很好,好像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这个YI切都在变动的时代,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在一次婚礼上,听一个婚礼策划师跟我聊婚礼现场的“四大金刚”,很是好奇。她说:“所谓‘四大金刚’,就是摄像师、摄影师、化妆师和司仪,这‘四大金刚’是好的婚礼BI不可少的四个关键人物。”


于是我在婚礼结束后,采访了一位司仪。我问了他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说过那么多甜言蜜语,在自己的婚礼现场,会说点什么?


他说:“你是想问,我相信爱情吗?”


我点点头。


他笑了笑说:“我已经离婚三年了。”


ZUI 让我震惊的是,他是个“90 后”,还比我小一个月。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采访了四个人,用他们四个人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起名叫《四大金刚》。


显然,别说我的编辑不同意,我团队的小伙伴都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我像在写武侠小说。于是,在故事写完后,我陷入了非常痛苦的更名中。


这里要十分感谢磨铁团队,有YI天,潘良老师跟我说:“我觉得你看似在写婚姻和爱情,其实,你写的就是孤独,就是那种我们一辈子都逃不掉的孤独。”于是,这本书的名字ZUI 后定为《我们总是孤独成长》。


一个年轻人对青春的告别,往往是从婚礼现场开始的,因为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这本书就当是给青春的礼物吧。


至于我的态度和观点,都在故事里了。


这是我的第三本小说,我终于还是写了婚姻和爱情。我想,我再难写出这种题材的作品去探讨这个话题了。


谢谢磨铁图书的各位,谢谢我公司的刺之花团队,谢谢婚礼策划人 FeiFei 给我提供的故事灵感,更谢谢每一个读者,没有你们,我也跑不到今天。谢谢我的家人,我爱你们。


我想,如果可以,你可以抽出一个周末的时间,捧着书,一口气读完它。想必,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于婚姻,我可能没有太多发言权,但对于爱情,我只想告诉你:没有人能单独生存,我们BI须相爱,否则,我们就会死亡。


目录

《刺》

part 1 蔷薇下的刺

part 2 月季花的刺

part 3 仙人掌的刺

后记


《人设》

第一部分:谁是我?

第二部分:我是谁?

第三部分:我是人

第四部分:我是每个人


《我们总是孤独成长》

前言

第一章:摄影师 郑直

第二章:摄像师 晓睿

第三章:化妆师 程逸

第四章:主持人 艾奇


短评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