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徽学”研究开始兴起,这是一个新兴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徽州的历史文化,我们也称之为“徽州学”。“徽学”的研究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短暂的几十年,便硕果累累。各地的学者对徽州文化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徽州商人、徽州科技、徽州朴学、徽州工艺、徽州建筑、徽州民俗、徽州戏剧、徽州版画、徽州篆刻、徽州文献、徽州古村落、徽州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等,奠定了徽州学研究的基础。
在众多的徽学著作中,研究者发现明清时期的徽州,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们彼此之间整体协调并且相互关联,在明清时期成为典范。徽商更是整个徽州历史文化的推动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徽商贾而好儒的人文品格,对整个徽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在倡导高雅文化的同时,对大众文化艺术也进行了扶持,营造了徽州文化中高雅与通俗共存共荣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得徽州文化在那段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徽学研究自开展以来不断深入发展,黄山市先后成立了安徽省徽州学研究会、徽州地区徽州学会,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国际徽学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徽学学者来徽州交流讨论。由此,随着徽学研究的推进,徽州文化研究的专门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并且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了徽学研究分会,如杭州、上海、景德镇、武汉、兰溪等。一时间,徽学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徽学研究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可谓百花齐放。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以徽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明清史研究室,后来成为徽商研究中心、徽州学研究所。1999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正式成立并启动了一批重点徽州学研究项目;黄山市徽文化研究院也获批成立并出版了徽州学专著。黄山市徽州本土的徽州学研究项目陆续启动,相关著作不断出版,成果大批涌现,并且辐射至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通过全面地开展研究,徽州学研究成果丰硕,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三大地方学。
同时,地处于徽州地域的省属本科院校——黄山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将徽州文化研究、徽州学的建设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依托地方优势,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成立了专门的徽州文化研究所,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的社科基金徽文化科研项目,主持、主办各类徽学会议,组建徽学研究团队,推动了徽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并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抢救性地保护了一些民间遗存的文献资料,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的职能,为徽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2009年5月25日,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黄山学院成立,该中心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利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专题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社会关注、项目保护和传承人保护等层面,逐步跨人整体生态保护的新阶段。
所谓徽学,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学问、学说,即其在历史现实合理性的事实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理念、学说和精神。徽学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色,在徽学研究中,应追踪其发展特点,探究其源流脉络,评述其意义内质,以徽州为中心,融汇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今天,徽学包含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众多徽州学资深学者对徽州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的深入探研,成果丰硕。
徽州艺术是徽州文化中卓越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徽州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的发展历程,一度时期以其色彩斑斓的审美形态占据了中国艺术的高峰。徽剧、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四宝等,至今仍以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艺术是人类生活、情感真实的流露,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影响力,最直接也最具感染力。徽州艺术种类涵盖面极其广泛,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传统工艺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在徽州艺术的研究中,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对新安画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绘画史中重要的流派之一。
在徽州文化艺术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徽州版画、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和建筑三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壁画。《中国美术辞典》对壁画的定义为:“壁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料壁面上的图画。”所谓壁画,指的就是绘制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徽州壁画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徽州大地上,为徽州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